姚子宁 | 从始而终,勇毅笃行
志愿先锋,与国同航。姚子宁同学积极服务冬奥会、服贸会、一带一路、70周年校庆等重大活动;累计志愿服务项目52项,服务时长超1100小时;获省部级服务表彰,个人服务事迹受青春北京等院级及以上平台报道20余次。
从始而终,成于热爱。姚子宁同学刻苦钻研,三年成绩保持专业第一;从“冬奥志愿者”到“科技冬奥”,冬奥服务后积极探索冬奥课题,并推免至“中国冰雪科学家”柯鹏课题组,加入“速滑视界”互联网+全国金奖团队。
躬行践履,行而不辍。姚子宁同学担任学院分团委志愿服务部部长、学生中心奖助办公室奖助助理等职务,连续三年获评校优干;积极投身社会实践,团队获评全国百强、北京市优秀团队等荣誉;策划航空航天科普活动,获央视报道;记录青年形象的自媒体播放超60w。
获奖感言:在北航的四年无比充实难忘。在这条路上感谢学院的支持与培养,感谢每一位指导、陪伴我的师长与伙伴,在共同进步中不断地学习探索并找到我的兴趣与热爱,成为一个能够有热发光的人。也想借着这个机会鼓励大家勇敢尝试,在接触尝试中不断接近摸索自己的方向,我们一起努力,争做“立大志、明大德、成大才、担大任”的时代新人!
周思达|业精于勤,创新逐梦
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2021级博士研究生,师从院长杨世春教授,一直从事新能源汽车能源动力系统优化控制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。发表SCI/EI论文30篇,H-因子9,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9项,获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冠军、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季军,获评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最高荣誉“创新实践之星”,以学生排名1获2022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、2023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。
创新争先,探索学术前沿。深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管理基础理论和优化控制技术,学术态度严谨端正、为人沉稳。围绕动力电池管理学术前沿,在eTranpostation、Automotive Innovation等期刊发表SCI/EI论文30篇,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篇、《机械工程学报》封面文章一篇、SAE VEPD大会优秀论文1篇,在第三届增程式电动技术大会、先进能源系统技术联盟、东风科技周等进行了学术报告。在博士生入学时获评国家奖学金。
实干兴邦,逐梦汽车强国。长期参与校企产学研合作,应用于国内汽车领域领军企业,作为学生负责人执行/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纵向项目11项、校企合作项目16项。参与研制了端云融合动力电池管理系统、在线EIS感知电池管理系统、无线电池管理系统等,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9项,与比亚迪、华为、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、北汽新能源等进行了深度技术合作并实现落地应用,以学生排名1获2022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、2023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。
勇攀高峰,力夺科创冠军。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大赛,并积极分享相关经验、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全国性竞赛。获第九届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冠军、第九届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季军、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动力电池集成与管理挑战赛一等奖、2023年互联网+北京赛区二等奖、2023年数字汽车大赛一等奖等,获评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最高荣誉“创新实践之星”。
获奖感言:七载光阴,让一个科研小白初步走上了学术的大路,这一路上成长,衷心感谢学校、学院提供的科研平台与交流机遇,感恩导师杨世春教授、陈飞老师、曹耀光老师、闫啸宇老师等悉心指导和鼓励支持,与团队周新岸、郑一帆、高子超等同学奋斗共勉。青年人是朝阳、是希望,衷心祝愿每一位同学在未来的舞台上大展才华,辛勤付出终有收获!
刘天伟|知行并进,锐意进取
2020级博士研究生,师从白江波副教授,研究方向为可变形柔性复合材料结构。荣获国家奖学金、CSC国家留学基金、校长奖学金、求真拓新之星奖学金等荣誉奖励20余项。
心志科研,笃行不息。刘天伟同学受到多项基金和重点项目的支持,开展了面向航空航天应用的可变形柔性复合材料结构研究。累计以第一作者(14)/学生一作(2)发表SCI论文16篇(15篇Q1),IF合计90+,引用230+;出版中英文著作各1个章节;授权/公开专利9项;登记软著2项。
金奖荣耀,科创佳绩。刘天伟同学荣获全国机械工业设计创新大赛金奖2项,在1000多件作品中以2%的比例脱颖而出;助力硕士生和本科生参加多项重要赛事,包括交通运输科技大赛、中国航空创新创业大赛、复合材料智能技术创新大赛以及冯如杯竞赛等,取得了优异的成绩。
全面拓展,志愿担当。刘天伟同学累计参加学院/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20余项,其中多次代表交通学院参加合唱比赛、篮球比赛和运动会;随北航江西招生组前往景德镇开展高招宣传工作,为学生答疑解惑;多次作为受邀嘉宾参加交通学院主题活动,分享自己的科研经历。
获奖感言:五四精神,是青年们不畏艰难、勇于担当的精神象征。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,我投身于可变形柔性复合材料结构的研究,努力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行。我深知,作为青年一代,我们肩负着时代的重任,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,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。在这里,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白江波副教授,是您的悉心指导和支持,让我能够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。同时,我也要感谢学校和学院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科研条件,让我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。未来,我将继续秉承五四精神,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,投身于科研事业,不断追求卓越。
青年有为,热爱有光。我们祝贺获奖的同学,同时也应当向榜样学习,满怀理想,永远赤忱,弘扬五四精神,展现青春风采!